电信运营全行业出现很多新概念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云智慧通信联盟浏览次数:7
8月27日,2023首届运营商终端与应用创新合作大会在京召开。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电信运营商们在ICP(互联网内容供货商)产业的冲击下如坐针毡,在云端寻求发展与合作已经成了三大运营商的必然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运营商不断受到冲击。据中国移动去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出现了下降,为464.62亿元,低于2010年的468.89亿元。而从全球来看,根据咨询顾问公司Ovum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社交聊天应用程序的普及,让移动运营商的短信收入减少139亿美元。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邬贺铨表示,传统的电信商业模式是运营商通过提供服务项客户收费的单向收入模式,互联网的包月模式使得在包月网速或浏览限度内的各种通信不再另收费。这一模式转变让传统运营商面临冲击。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非话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将近50%,同比增长17.5%,对收入增长贡献88.3%。非话收入已占电信运营收入的半壁江山,互联网业务促进电信收入增长。
IM(即时通讯)应用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运营商争夺的主战场。从盛大网络推出KIKI开始,一场IM大战便拉开了帷幕。先是2010年,开心网推出飞豆、小米推出米聊,再是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阿里巴巴推出云聊……移动IM应用陆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疯狂抢食,电信运营商自然也不甘落后,通过发展类似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加以应对。早些时候,垄断思维下的电信运营商的思路并不是比拼流量,而是以短信收费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加入移动IM大军,电信运营商开始恐慌。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2011年以来,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移动的“飞聊”、中国电信的“翼聊”等产品相继亮相。
不过数据业务产品与短信、语音业务本来就有冲突,电信运营商发展数据业务,虽然会对互联网企业形成竞争,但是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传统业务的发展。邬贺铨表示,微信、米聊等与QQ、MSN不同,具有深度绑定手机通信录的特征,对短信等有较强的替代能力,从2011年初至2023年3月,微信用户数达1亿,手机用户的人均短信流量下滑了7%。
免费IM软件融合到手机之中,相当于直接将短信推向了被取代的境地,而可悲的是,电信运营商却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三大运营商只能坐等冲击。据了解,目前百度市值已超中国电信,腾讯也超过了中国联通,且我国ICP行业收入年均增长37%,,电信运营商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0%。
应用层面的失利让电信运营商重新考虑自己的传统优势——“管道”。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都转型做“智能管道”,意图通过对管道服务进行区分定价,一方面提高管道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管道服务的利润空间。
中国电信采取规模经营和流量经营的方式,推出“光网城市”战略,拟独立运行互联网公司;中国联通加大3G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加快推广千元智能机,提高3G渗透率;中移动将建立终端公司,关注终端/芯片/OS/浏览器,加快WLAN覆盖,加强全业务战略资源储备。
与此同时,通信终端也呈现出互联网化,智能手机的屏幕越做越大,智能终端作为消费终端的功能也已经超过了作为通信终端的功能。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李学林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传统上相对独立的手机制造、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等产业之间界限逐渐模糊,不同产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在相互渗透,联系越来越紧密。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圈在不断扩大,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兵较量,而是联合作战,群体突围。
目前,奇虎与华为,阿里与天语,百度与联想……互联网企业不断涌入手机制造。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硬件赚钱,而是通过应用和流量复制他们在互联网上传统的优势。
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很大的促进了应用创新,并使得业务向移动互联网延伸,加快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